寻找桂平
一座城市的野心与独到
文/卢桦 (特邀《金融时报》记者) 每个时代都有它独特的气息,每座城市都处于不同的时代。时代变幻,却也总有一些不变的东西。一个多世纪前,这里承载过激进与理想。那时候,中西文化在这里碰撞、交汇,太平天国应运而生,为社会发展的探索提供了新的可能。这座城市早年岁月充满了浪漫情怀和叛逆精神。一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在桂平的城市名片上,有着敢为人先的锐气,更有着接纳与包容。 桂平地处西江经济带,进可顺江之下,过梧州,经肇庆,融入珠三角;溯可直上柳州、南宁,紧靠老工业基地与新兴市场窗口。正是链接东南亚经济与珠三角工业之关要枢纽,世界工业正通过这里转移与流通。优越的地理位置,不仅让原本扎实的传统产业得到迅速发展,更是获得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先机。 硬指标与软实力 数据最具有说服力。2011年全国经济形势跌宕起伏,而主要经济指标有5项在贵港市排位第一,经济总量排在了全区第二位。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6亿元,增长2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6亿元,增长20%;财政收入8.82亿元,其中税收收入7.4亿元、增长23 %。这些数据,足以说明桂平工业底子之“硬”。 生物化工、机械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以及酿酒,这些都是桂平的支柱产业。在长安工业区,世界级酒精产业链正在发展壮大。而另外3家大型机械制造企业已经开始进行市场营销。在此值得大书一笔的是酒产业,乳泉井酒厂搬迁一年,现在年产1000吨。至今搬迁以及配套建设工作基本落实,酒厂已经有年产3万吨的规模。而今年计划产量达到1万吨以上,产值达到10亿元。 交通是将地缘优势发挥到极致的必备条件,不断缩小的距离更将桂平与珠三角联系得更紧密,使其成为珠三角第一后花园。桂平为西江之滨,水路溯江而上直达贵港、南宁、柳州;顺江而下,可泊梧、穗、港、澳及珠江三角洲各埠。西江桂平航运枢纽工程建成,贵港至梧州三级航道的竣工,桂平可直航3000吨级船舶出海,大西南物资由此出口。江海连世界,出口企业曾聚集沿海,也是因为水运的通畅。其次,贵梧高速、桂来高速贯穿,将桂平连入首府南宁以及北部湾、珠三角高速公路网,并有军民两用的蒙圩机场,更将拉近桂平与世界的距离。另外,2013年将全线通车的南广高铁,届时桂平凭借高铁站来往广州、南宁分别只需2小时和1小时,也将使得桂平发展从经济、文化、生活层面与珠三角进入零距离时代。 招商环境要的不仅要有工业基础、产业配套等硬指标,政策软实力更是衡量应否投资的不二标准。此前,源安堂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杨铭在两年前曾打算去南宁拿地发展,然而看到桂平的城市建设趋好,制药上下游配套也由政府主动作出完善,加上在投资方面给予的扶持政策到位,最后决定留在桂平,并将制药厂搬迁至长安工业区,打算长远发展。 星斗转移,世界变迁。从政府、传媒到民间,都能意识到桂平正处于一个变革与创新的拐点之上。世界的变化总会给有准备的城市以美好机遇,积多年发展之力与天然优势,桂平已经开始酝酿着新一轮伟大崛起。以制造产业勾勒出一张完美蓝图以后,桂平开始思考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背景下,新的一次跨越性发展。 二三线城市先进代表 全国中西部城市崛起的语境之下,一线城市如深圳、上海已经在政策倾斜的推力之下,上演了令人咋舌的奇迹。在一线城市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改革进程之后,作为中国进行现代转产的引擎,将逐步将其动力向二三线城市的先进代表转移。 此时,全球制造业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人们已经开始讨论第三次产业革命。最直接的体现则是珠三角地区工业的转移。对此,桂平无疑是有野心并且有条件的,近年来一系列工业园区的建设推进无不印证这一点。全市四大工业园区里,长安工业区、龙门陶瓷工业区和木乐服装工业区二期推进顺利,西山船舶修造工业区也在建设中。 不少从事制造业生产的外商曾在企业的迁移上有着各种困惑。沿海地区物料、租金等生产成本的上升,劳动力供求关系与劳动力结构的变化,都在迫使他们作出改变。在2010年前后,不少企业通过研发投入、设备更新完成了产品竞争力的升级。然而企业作出了努力,成本上升的问题依旧是无法解开的症结。因此不少企业开始迁往内地,劳动力与各种成本得到了缓解。然而紧接下来的问题也让他们深感头痛。 从事服装生产的港商洪启辉兼任香港中小企业总会名誉会长,期间他曾将工厂搬迁至湖南郴州,在郴州工厂解决了用工荒、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问题。然而不断上升的陆路运输价格使得他发现,这已经让原本存在的成本优势消失殆尽,而该企业协会不少港商搬迁以后均出现此类问题;其次,不少电子等产业搬迁以后,发现当地配套不足,比如其中一个元件的供货,都要前往东莞;再有前往东南亚等地的企业也遇到文化差异导致的种种问题,香港鞋业总会会长梁日昌,在东莞有一间8000人的朗福鞋业厂,此前他曾在印尼开设分厂,因当地物价便宜人工低廉,然而印尼人远不如中国劳工勤恳,工资下发的一周,基本工人都不会前来上班生产。 而对于这些主要的问题,桂平本身便有着应对条件。西江航道的通畅,当地人的质朴勤奋,工业园区的集群化招商,都在显示出这座城市对新进产业的接纳与热情,显示她是产业转移城市的领跑者,是浩浩荡荡的中西部崛起的标杆。 从百年前的纽约、底特律到日本的阪神、京滨,再到深圳、东莞、长三角,恰是世界制造的转移,这一生产制造的接力棒,将最终随着大城市过于膨胀、成本上升、产业革新,而呈现“超级神话”的式微,未来城市的最佳形态,将向二三线城市的先进代表转移,经济稳健、市民幸福指数持续上升、休闲舒坦……而桂平对此已经做好了应有的拥抱姿态:正在对生物医药、电子电器集群化提供各种硬件软件条件,并正在将这两类产业发展壮大;陶瓷产业的全面承接与物流业配套的跟进发展;五星级酒店、机场扩建等商务配套高效上马;另外,作为新兴无烟产业的旅游,在高铁开通等区位优势背景下,也正在逐步着手,包括景点的开发、就业人员的培训等。 在全国大部分城市只着眼于经济,忽略城市环境建设的条件下。这些项目的陆续推进,体现着桂平对“综合型城市”概念的强调。一座城市的品质,由此细微处便见其独特,一场新的城市变革也将由此上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