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晓草
据说乔布斯最爱的一本书是《创新者的窘境》。不知是否属书商炒作。真假勿论,这书名不错。创新者,确实窘得很。
10月8日“意游未尽”活动,在“新技术、新工艺推动产业变革研讨峰会”上,参与讨论的嘉宾们,不可避免提到了创新问题。也承认,跟意大利、西班牙建陶行业最大的差距,在于创新的思维和理念。
一直以来,我都比较“崇洋媚外”。去意大利观展三年,年年回来都批判咱大中华规模宏大的建陶产业与资本主义弹丸小国的“小工厂”相比,创造力严重缺失。
这次去意大利,陶城报社组了百人大团。带团期间,跟一位做产品研发的负责人聊天,他说看过我的一些文章,感觉太刻薄:“你没在陶瓷企业待过,不知道中国制造业创新的痛苦。”我问他:“那你说我们媒体是做什么的?”
媒体也是制造业,制造资讯,制造思想。写文章,需要的也是创新。在知识产权被当成劣质瓷砖踩在脚下的中国,文字的知识产权不受尊重程度,只会比制造业更高而不会更低。制造瓷砖,至少还需要工厂,需要原料,需要各种成本,各种付出;而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陶城报》原创的新闻资讯、调查专题甚至言论,被转载之后不注明出处,不标作者名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也是为什么我总在文章里植入“陶城报”三个字的原因)。这种状况,类比到瓷砖企业,就相当于理直气壮把你家生产的瓷砖白拿过来,摆到他家店面卖,所有收益都归他所有。而在中国,至少在我们行业,这种变态的抢劫现象已被当成一种常态。反而是花大力气做原创,做内容生产的,被当成傻瓜。
因此,我很明白讲规则的人在混战中的愤怒和疼痛。
缺失创新思维和理念的,不是一两家企业,也不是小部分人,而是大多数。这就导致冒起创新念头的少数人、少数企业积极性总是遭受打压。承受能力稍弱者,极有可能坚持不下去,脱离创新退伍,泯然大众矣。
再谈回我们制造资讯和思想的媒体。在报社开采编会的时候,不止一次有记者疑惑:“为什么我们做内容要那么辛苦?”因为近年来,报社总在不断调整,不断提新要求,记者可能刚找到自己的节奏和语言,突然又被打乱,需要去找新的模式。这就导致记者总处于艰难地探索过程之中。
然而大环境如此,不求变,不创造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凭什么在未来生存?建陶企业亦然。上周我专栏里也提到,低价竞销是条不归路。眼光稍微放远一些,就会懂得创新的意义。
在专栏里,我不止一次提过,惯于抄袭的企业,生命力不强。即使有所谓的设计研发团队,也会被养得创造力全无。未来建陶行业的竞争,拼的一定是智慧和创意,包括但不限于生产研发这方面。抄袭成为惯性的企业,在要碰壁之时,才想到刹车转向,为时晚矣。即使跟习李一样,铁腕强力,刮骨疗伤般进行大变革,也需要企业本身有足够强健的体质,能够承受这种痛楚。否则,不刹车是直接撞死,刹车转向是换个角度撞死。
去年带“陶城报意大利英国商务访问团”参观企业的时候,就有团友提出“鬼佬的研发方向完全变了”。今年“意游未尽”的研讨峰会上,嘉宾也提出了这样的观点。鬼佬们把釉面由繁做简,又由简做到繁。他们知道会被抄袭,所以一直在往前走,做一些抄袭者看不懂,或者看懂了也不敢轻易跟进的东西。他们在快乐地创造,轻松地引路,偶尔回头看一下后面一帮气喘吁吁追赶着的人。眼看着要被追上了,他们改道而行,不在这条路上玩儿了,拂袖而去,嘲讽声都懒得留给你。
今年参观里米尼展的时候,对于展会中心区域“设计的梦想”展示,有人很不屑地说:“这些产品设计花里胡哨,不实用。”当别人已经将瓷砖产品创新当成一种艺术,把设计当成梦想去实现的时候,咱们还停留在工匠“实用”的阶段。这,就是差距。
对于艺术,别人总有精雕细琢的耐心,总有“终有一天会实现价值”的信心。而永远望着别人项背的追赶者,只有在迷途之中摸索却难寻门道的焦虑。这,也就是为什么我总喊着,“不管多艰难,都要坚持创新”的原因。
(作者系陶城报社总编辑)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