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米克在博洛尼亚展上展出的金属风产品——“铜墙铁壁”
虽然今年参加博洛尼亚展的中国陶企增至5家,但并不意味着中国陶瓷行业充分掌握了国际话语权。进军未来的国际市场,更需要中国陶瓷企业的“抱团出击”。不仅是博洛尼亚展,在其他国际性展会上同样如此。
何新明坦言,中国企业的抱团出击还需要经历一个过程,“现在还比较困难,中国陶瓷行业的力量还是比较薄弱,话语权还不够强大,主动权还在意大利手中,但是当企业到达一定规模时,中国陶瓷的地位会有质的改变。”陈贤伟表示,就目前博洛尼亚展的情况来看,中国陶瓷企业“已经实现了形式上的抱团出击,但是企业之间还需要更加深度地交流”。
在抱团出击的过程中,竞争是难以避免的。何新明认为,“竞争并不一定是坏事。市场呼唤良性竞争,有竞争才会有发展。”而良性竞争的基础就在于企业能够恪守游戏规则,杜绝模仿和抄袭。中国企业参加博洛尼亚展,首先就要有足够强大的创新能力,这也是主办方对中国企业提出的首要标准。博德、简一、鹰牌、东鹏等企业之所以能够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原因也正是在于他们的每一款产品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
鹰牌集团参加博洛尼亚展已经17年之久,但陈贤伟坦言,“最初也遇到了不少阻力,因为国外企业认为中国企业最擅长的是COPY。之所以能够成功进军博洛尼亚而且坚持这么久,我们靠的就是用实力说话。鹰牌的产品,没有一款是模仿国外的。”
国际化的前提是遵守、研究,和适应国际规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诚信——尊重知识产权,第二就是能力——创新、经营能力”,同样提倡放弃抄袭和模仿的何新明认为,“低质低价”是国外同行对中国陶瓷的误解,他们不了解中国陶瓷行业的内部结构成分。不能用一刀切的思维来判断中国陶瓷行业,但是这还需要一个过程。
不少中国企业在探索国际化道路时,除了坚持自主知识产权外,还会选择国外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对此,陈贤伟、何新明都建议,在选择合作伙伴时需要坚持“优势互补、资源互补”的原则,不能急于求成。同样,博德磁砖董事长叶荣恒也提倡,要冷静而谨慎分析市场环境之后再做出选择,同时还要“以产品的互补性为导向,冷静分析彼此优势。否则,最终的结果只会导致渠道重叠,使合作伙伴成为竞争对手。”
(本报记者李晓娟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