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全国美展·陶艺作品展在景德镇开幕
稿件来源:洪秀明发自江西景德镇
特约记者洪秀明发自江西景德镇 9月20日上午,由中国“美协”秘书长马锋辉主持,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举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第十三届全国美展·陶艺作品展在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开幕。 江西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施小琳,中国“美协”副主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郎道先,省“文联”党组书记郑翔、省“文联”主席叶青和特邀的15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入选作品作者等约300多人参加了开幕仪式。 陶瓷是一门古老的艺术,陶瓷的历史更是中华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不断更迭、技术的日新月异、文化的繁荣发展,陶瓷成为了极具世界语言的艺术形式。自从西方“陶艺”观念引入中国,使人们意识到现代陶艺已不仅仅是一种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工艺美术,或只是一种彰显精湛技术的载体,其早已突破了“器与技”的藩篱,并通过日益丰富的艺术形式、文化内涵走进大众生活。 此次“陶艺作品展”从2499件参评作品中,初评出443件作品进行复评,评选出入选作品274件;其中进京展出作品30件,内含获奖提名作品8件则分别为梁冰(广东)的“远古的痕迹”、孙月(北京)的“静以致远——中国新化石”、王国栋(黑龙江)的“不能忘记的”、王杰(浙江)的“暧昧”、吴建毅(广东)的“器之欲”、熊开波(浙江)的“鼎兴中华”、薛永(福建)的“赴汤”和张辉(山东)的“裂变”。 本届入选展览作品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陶艺近五年来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也呈现了当下中国陶艺创作的艺术水平及未来发展的趋势。与往届相比,本届展览作品在整体艺术水准与多样性上均有明显提升,在创新性、系统性上尤为明显。其一,陶艺语言表现突出,展览作品充分运用了陶艺独有的表现手法和陶艺语言表达情感,既远离了简单的实用性和可复制的技术性,又与雕塑艺术语言相区别,达到了工艺与材质、技术与艺术的高度结合,体现了材料与人性、自律与自由的双重表达。其二,跳出了传统、现代与后现代的窠臼,不再简单的追随西方的艺术流派,也不再是泥古性的追慕传统,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陶艺表现形式,激发了独特的艺术生命力。其三,跨界与新技术的运用为陶艺创作注入生机,将现代设计、现代工艺、现代技术融入到当代陶艺的创作中来,极大的丰富了中国陶艺的创作手法和创新空间。 展览作品艺术可见形式与风格丰富多样,创作手法和材料也极大地丰富起来,综合材料和3D打印及电子雕刻技术、复合翻模注浆技术的创新类作品有了较成熟的表现;泥条盘筑这一古老技艺,也被运用到了瓷质材料的超大型容器的创作之中;黑陶作品在创新性上,取得了形态和工艺上的双向进步;传统白瓷材料,也进入到陶艺创作的主流队伍之中;主题性创作,在此次展览中有了让人惊喜的表现;艺术家们使用综合材料、烧成和更具工艺难度的创作手法,充分表达陶瓷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独特风格作品比例也有提高;装置形式的表现手法上比之其他艺术形式更突显了因陶艺自身材料、工艺约束所形成的独有方式和魅力;手作容器性创作更加向着个性化、生活化与观念化相融合的方向发展;新面孔的年轻陶艺家集体涌现。 展览至10月22日结束,期间将配套举行四个平行展、主题讲座等一系列相关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