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的数据显示,我国陶瓷砖产量在2016年达峰后震荡下滑,2022年,行业的实际产量约73亿平方米,同比下降10.5%,较峰值下滑幅度近30%。
除此外,2021、2022两年间全国建筑陶瓷生产企业减少115家,生产线淘汰275条,淘汰比例近10%。
有行业人士认为,根据各方面信息估计,2022年陶瓷行业的实际产量应该是60亿m2出头,并没有73亿平米这么多,对比高峰期超过120亿m2的总产能,相当于有大概一半产能是闲置的。2023年尽管市场有所回暖,但在产业政策的压制与替代材料咄咄逼人的挤压之下,整体产量很难有大的增长,甚至有可能更少一点,随后整体趋势是继续下降,最终可能减少到40亿m2左右。“我认为国内产量大概降到40亿m2左右会基本稳定下来,萎缩到只有高峰期的1/3左右,因为可预见的存量需求就这么大。”
他同时表示,也许对陶瓷行业来说,真正可怕的不是年产量从100亿缩水到40亿平米,而是100亿平米也只卖出了40亿平米的钱,这种恶性竞争的局面才是最糟糕的。“回想十几年前,中国也才30多亿平米的瓷砖年产量,但那个时候都觉得行业欣欣向荣,现在如果跌回到这个规模却是凄凄惨惨哀鸿一片。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供需关系逆转了,市场出现严重的供大于求,大家要维持产销平衡就不得不血拼成本,甚至有些厂家的销售价格已经低于实际成本了,仅仅因为只算现金收支的账才能勉强维持,不计资产折旧,转嫁财务成本,甚至亏本套现、金蝉脱壳。也正是因为很多这些企业的存在,突破了价格底线,导致整个行业的价格都上不去。”
产量持续下降的情况下,国内产区格局是否将面临新的变化?碳配额政策影响下,广东、福建、江西、广西、四川、湖北、山东等想要脱颖而出,唯有稳住,才有机会。